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秦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
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郝淑萍,女,汉族,1945年10月出生,四川成都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9年9月进入成都工艺美术技校蜀绣班学习,师从乔子平、彭永兴、肖福兴、毛成武、胡云生、张万清、黄炳成、刘绍云等,因聪慧伶俐、勤奋好学深得老师赏识并得真传。几十年来,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绣制了不少优秀作品。
1980年,她与人合作绣制的大型刺绣屏风《芙蓉鲤鱼》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1981年,她和师兄彭世苹创作的《异色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奖;同年,她参与绣制的大型地屏双面绣珍藏入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1984年,她和师傅彭永兴创作的《芙蓉鱼》座屏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
1988年,她独自完成的双面绣《竹林马鸡》获百花奖金奖。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参加全国艺人代表大会,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被评为 “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9年,她指导绣制的双面异色绣《狗》、《熊猫》、《三星高照》插屏等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1990年,她指导绣制的作品《竹林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8年,被国务院评定为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8月,郝淑萍和学生等8人用时4年绣制的蜀绣作品《红楼群芳图》获第六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郝淑萍多次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表演刺绣技艺,获得好评。
2012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评为第二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2015年,被授予 “四川省文联终生成就奖”。
2016年,个人绣制《丝路花语》荣获成都市第五届蜀绣创意大赛一等奖。
2020年,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1年,被授予 “德艺双馨” 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2022年1月,入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
1945年农历9月17日,郝淑萍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喜欢唱歌、画画,幼时梦想能成为川剧大师,但她的梦想并未得到父母支持,郝淑萍外公早年间擅做蜀绣,家人们更希望她将蜀绣事业继续传承下去。就这样,年仅13岁的郝淑萍在1959年顺利考入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拿起针线,开始学习蜀绣技艺。此时的郝淑萍不会想到,这一枚小小的绣花针未来将会在自己手中织就怎样的绚丽传奇。蜀绣班每天的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化课,讲解与蜀绣有关的历史文化;另一部分是刺绣课,在师傅指导下完成刺绣作品。在这里,郝淑萍了解到自己在布料上完成的不是普通刺绣花样,而是沉淀数千年的艺术瑰宝,渐渐她对蜀绣产生兴趣,下定决心要跟着师傅好好学习。在蜀绣班学习3年之后,1961年郝淑萍进入成都蜀绣厂,成为一名蜀绣工人,后担任成都蜀绣厂厂长。在蜀绣厂前三年,她依然以学习为主。年轻时的郝淑萍常常让老师傅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教的针法与技巧一看便会。“恨”的是她生性顽皮,偶尔也会偷懒耍赖。回想起当学徒的岁月,郝淑萍记忆犹新的是,“每位老师傅都非常严格,对待作品与教学一丝不苟,如果学生有什么地方绣得不好,会直接剪掉重来。”
老师傅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织锦纹样,有的擅长人物肖像,有的擅长动物神态。郝淑萍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大胆创新,和同事一起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形绣。对待作品严苛认真的郝淑萍,为绣好《芙蓉鲤鱼图》,专门去池塘边观察鲤鱼游动时的神态,一看就是一整天。从中得到启发后,郝淑萍共采用30多种不同针法来表现鲤鱼鳞片的光亮,以虚实针表现鱼尾,达到轻薄透明的质感。这幅作品后来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在四川展厅。
2001年4月,郝淑萍正式退休,结束在蜀绣厂的生活。但她与蜀绣的故事并未就此谢幕,退休后的郝淑萍在成都宋仙桥古玩艺术城里成立工作室。那是一栋复式小房子,一楼从客厅到楼梯转角,挂满了奖杯、证书、蜀绣作品。“当你踏进蜀绣的大门,就要把它视为你的终生事业”,郝淑萍心里始终记挂着师傅当年在蜀绣班里的教诲。“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绝不能让这门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失传”,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室招收学徒,教授年轻人蜀绣技艺。
郝淑萍对待学生采取“宽严相济”的方法,一如往年老师傅般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绣不好的地方要“剪掉重来”,这让学生们都怕她,担心有什么地方出错。但对于学生们的大胆创新,她又十分宽容。有一次郝淑萍和学生合绣一幅作品,学生觉得自己绣的树比老师绣得更好,就把郝淑萍绣的部分剪掉。郝淑萍见状并未生气,而是说:“你绣的树的确比我的好,但你不应该把我绣的部分剪掉,而是应该保留下来,让这棵树融合我们两个各自的优点,让它变得更加完美。”学生听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经过郝淑萍单面绣《大熊猫》郝淑萍点拨,技艺也有了长进。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知识丰富,感受力敏锐,悟性高,技法更加精妙,但容易心浮气躁,这种时候要多加引导,在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戒骄戒躁,才能走得更加长远。学生们的第一堂蜀绣课,不是针法技巧,而是历史文化。郝淑萍认为,只有了解蜀绣和作品的文化背景,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触摸蜀绣之美,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就好比绣熊猫,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生活习性还有国宝地位,心里才会有它的样子,知道第一针在哪里落脚。”此外,郝淑萍还要求学生多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为此,她常带领学生到各地参观、采风,“芙蓉花早上是黄白色,中午是黄红色,到了晚上就是红色”,郝淑萍引导学生先学会观察,再将这些发现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的作品才鲜活、生动。
名师出高徒,郝淑萍的学生在各项展览和比赛中频频斩获佳绩。2017年,她指导学生绣制的作品《年画仕女图》获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凤求凰》获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国匠杯”一等奖。学生获奖,郝淑萍打心眼里高兴,这意味着蜀绣工艺后继有人,这门古老艺术也有了复兴与繁荣的希望。
“我是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这既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秉持这样的信念,郝淑萍不遗余力地教授学生,希望能有更多人学习蜀绣。郝淑萍的工作室已开办10余年,在这里,她培养出200多名学徒,带出了11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她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设立蜀绣专业。此外,联合双流残联一同开办蜀绣短期培训班,和成都市盐市口街道与工会、残联开办免费培训点,传授蜀绣技艺。
已至古稀之年的郝淑萍,为传承蜀绣,一年到头仍忙个不停,去全世界各地讲课、展览。很多人劝她歇一歇,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郝淑萍停不下来,“现在我年纪大了,自己干一天就要想到培养一天人才。”当被问到退休计划时,郝淑萍不假思索地说:“到我拿不动针的那一天。”
在蜀绣事业上,郝淑萍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感慨自己力量不够,如今的她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拥有一定影响力,但个人力量和社会发展相比总是相形见绌。“仅靠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就想把一门工艺传承下去是不现实的”,蜀绣传承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有很多人都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你要是让他来学习这门技术,他多半是不愿意的。”一幅大型蜀绣作品从落针到完成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其过程枯燥繁琐,很多人坐不住,吃不了这个苦。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蜀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的蜀绣技艺如何更好发展,郝淑萍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关键有四步,分别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保护是第一位的,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手段,保护好古老的蜀绣技艺,不让它消失断代,我们才有艺可传。”传承则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蜀绣技艺,进而吸引部分人加入到蜀绣事业当中来。蜀绣还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活力,古老艺术可结合当代潮流,在花样图案、针法技艺上不断进步,丰富传播载体,让更多人看到蜀绣的价值和市场,形成蜀绣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直至今日,郝淑萍仍在为蜀绣发展贡献余热,她正如老师傅当年教导的那样,将蜀绣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对于蜀绣未来的发展,郝淑萍希望蜀绣能被更多人看到,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希望当代青年能走近蜀绣,热爱蜀绣,让蜀绣绽放耀眼光芒,在时代脉络中焕发新生机!
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芙蓉鲤鱼》
《远古的梦》
《远古的梦》是根据音乐剧“云南印象”而创作的作品,将东西方绘画语言熔为一炉,散发着油画风格。画面色彩丰富艳丽,采取蜀绣二三针、沙针、盖针、滚金针、交叉针、运针等针法,绣制出一副端正美丽、体态优美、形象动人的少女形象,表现了先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境。作者以中国画线条造型,车凝针表现人物自然优美的形态,少女眼睛、嘴角生动传神,仿若梦回远古;柘木针体现人物周边的花卉和背景,使色彩富有变化,似幻似真;藏针针脚交错,将人物肌肤纹理细致的体现出来。整幅作品平、齐、光、亮,排针错落有序,随势制作,既保持了绣物的劲气,也完美的表现了油画笔触,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渲染,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装饰性。
《昭君出塞》
作品采用真丝贡缎为底料,使用蜀绣传统的锦纹针、二三针、铺针、切针、沙针、晕针等针法,施针严谨、线片光亮、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车拧自如、朝气生动、色彩明快、配色典雅、空间性强,充分展现了蜀绣的技艺特点和艺术风格。
《天歌》
作品以基督教唱师班为题材,采用乱针绣手法,运用铺底针、交叉针、菱角针、滚针、盖针、晕针、大、小乱针、沙针,对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针法,施针的长短、疏密安排得当,线条参差排列富有变化,柔顺自然。人物体态生动形象,五官轮廓端正清晰,服饰纹样明丽大方。作品将刺绣与油画艺术相结合,人物、背景的色彩浓淡、明暗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形式新颖,质感厚重,是蜀绣艺术的大胆创新。
唐卡.白度母
白度母是藏传佛教中观世音的化身,她绣的白度母,宝相庄严,气韵生动,若在灯下看,白度母身后的佛光,恍若金光一般。
《国色天香》
作品将油画、摄影、刺绣三种艺术形式相组合,以牡丹作为主要创作对象,采用蜀绣传统针法:二三针、沙针、切针、虚实针、车拧针、晕针、施毛针为主,新增引针、透明针、乱针等,通过空间想象创作而成。此件作品在用色方面更加大胆,造型更加生动自然,最大程度展现牡丹的富贵吉祥的寓意。
《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采用蜀绣传统针法绣制,人物面部绣工细致、眉角精细、五官端正、神态自然,肌肤的丰润感、衣饰的质感都有较好的体现。作品整体色彩明快、刻画精细、立体感强,实现了超越照片的艺术效果。
《九寨沟大熊猫》
作品由郝淑萍大师与吴玉英、吴光英、周玉娟、赖德群等艺术家,耗时6个半月,用乱针绣打底绣制而成。将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与九寨沟的自然风光结合创作,大熊猫神情怡然、憨态可掬,整体画面层次分明、聚散适且、引人如胜。
《凤求凰》
《荷花》
《月季》
《九如图》
《红叶小鸟》
《金丝猴-聚》
《丹巴姑娘》
《蜀绣图》
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樱花鲤鱼》
《织锦图》
《锦鲤》
《红荷鹭鸶图》
《写意孔雀》
《夜宴图》
《舞者》
热线:17821995430 邮箱:123456789@qq.com 地址:某某省某某市某某路某某号
Copright©某某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某ICP备19666577号